泪囊脓肿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中药古今研究木槿花皮子 [复制链接]

1#

木槿花

一、典籍摘要

1.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甘,平。清热凉血,解毒消肿。用于痢疾,痔疮出血,白带;外用治疮疖痈肿,烫伤。”

2.《中药大辞典》:“甘苦,凉。清热,利湿,凉血。治肠风泻血,痢疾,白带。”

3.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肠风泻血,赤白痢,并焙入药;作汤代茶,治风。”

4.《本草纲目》:“甘,平,滑,无毒。消疮肿,利小便,除湿热。”

5.《本草汇言》:“能除诸热,滑利能导积滞,善治赤白积痢,干涩不通,下坠欲解而不解,捣汁和生白酒温饮。”

6.《本经逢原》:“红者治肠风血痢,白者治白带白痢。”

7.《安徽药材》:“治皮肤病。”

8.《江西中药》:“白花与山雅雀同煮食,能止鼻血。”

9.《中华本草》:“清热利湿;凉血解毒。主肠风泻血;赤白下痢;痔疮出血;肺热咳嗽;咳血;白带;疮疖痈肿;烫伤。”

10.《饮片新参》:“甘滑淡平。治脾虚泻利,化暑湿,分清泄浊。”

11.《滇南本草》:“味微苦、平,性微寒。治妇人白浊带下,男子遗精,良效。”

12.《冯氏锦囊秘录》:“主泻痢肠风,涩肠止血。”

13.《得配本草》:“甘、平、滑。治症与根皮同。配糯米,治反胃吐食。”

二、现代研究

药理:花对致病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均无明显的抑菌作用。花煎剂口服对兔之毒性不大。动物试验证明花粉有致敏作用。

木槿皮

一、典籍摘要

1、《本草拾遗》:止肠风泻血,痢后热渴,作次服之,令人得睡,并炒用。

2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甘,微温。清热利湿,杀虫止痒。用于痢疾,白带;外用治阴囊湿疹体癣,脚癣。”

3、《中药大辞典》:“甘苦,凉。清热,利湿,解毒,止痒。治肠风泻血,痢疾,脱肛,白带,疥癣,痔疮。”

4、《本草纲目》:“甘,平,滑,无毒。治赤白带下,肿痛疥癣,洗目令明,润燥活血。”

5、《医林纂要》:“补肺渗湿,去热,安心神,通利关节。治肺痈,肠痈,衄血,消渴,心烦不眠。”

6、《饮片新参》:“苦凉平。化湿热,治癣疮,黄疸,白带,白痢。”

7、《陕西中药志》:“煎液可洗治痔疮。”

8、《中华本草》:“甘;苦;性微寒.清热利湿;杀虫止痒。主湿热泻痢;肠风泻血;脱肛;痔疮;赤白带下;阴道滴虫;皮肤疥癣;阴囊湿疹。”

9、《本草易读》:“甘,滑,无毒。活血润燥。治赤白带下,止肠风泻血,洗目中昏暗,解痢后热渴。肿痛能温,无毒。止肠风泻血,疗赤白下痢。消疮肿而利小便,除湿热而治风虚。”

10、《本草拾遗》:“止肠风泻血,痢后。”

11.《得配本草》:“甘、滑、微寒。入手阳明、太阳经。润燥活血。治赤白带下,疗肠风久痢,除湿热,利小便,擦顽癣,杀疮虫。擦癣,浸汁磨雄黄尤妙。”

12.《本草备要》:“苦,凉。活血润燥。治肠风泻血,痢后热渴。作饮服,令人得睡。川产者治癣疮(癣疮有虫,用川槿皮浸汁磨雄黄尤妙)。”

二、现代研究

1.成分:根皮含鞣质、黏液质。

2.药理:木槿根和茎的乙醇浸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枯草杆菌、痢疾杆菌、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
木槿子

典籍摘要

1.《本草纲目》:“甘,平,滑,无毒。偏正头风,烧烟熏患处。又治黄水脓疮,烧存性,猪骨髓调涂之。”

2.《中华本草》:“甘;寒。清肺化痰;止头痛;解毒。主痰喘咳嗽;支气管炎;偏正头痛;黄水疮;湿疹。”

3.《饮片新参》:清肺化痰,治肺风痰喘,咳嗽音瘠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